海潮青年:不到湖北,可能不知道盛夏有多热;不到湖北,可能无法完全领略长江的多元姿态;不到湖北,可能感受不到汉江的哺育恩泽;长江与汉水让云梦泽化身为富饶的江汉平原,让湖北成为鱼米之乡,长江汉江改变了湖北,也成就了湖北。
湖北是一个居于中部的省份,绝佳的地理位置,加上长江、汉水的舟楫水利之便,从地缘经济角度看,区位条件得天独厚,被称为“九省通衢”,当今,长江经济带与京广经济走廊在湖北交汇,湖北的区位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湖北东、西、北和东南都是山,中部低平并湖南敞开,与洞庭湖平原连成一体,大别山与幕阜山之间有通道,整体上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所以湖北四周的河流都趋于向中南、东南部流,最终江汉朝宗于海。
湖北既有华中屋脊,也有低凹的洼地,既有崎岖的喀斯特地貌山区,也有一马平川的平原,山地、丘陵、岗地、平原都不一而足。
长江之于湖北
长江发源于雪域高原,正源暂为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麓的沱沱河,但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特别是古代,还无法确认长江的正源,一直到1978年,科考队历经艰难确定了长江之源,长度由5800公里变成了6380公里,由此成了世界第三长河。
人们对长江地理的认知是如此迟滞,可能是古时候长江被视为蛮荒之地,更可能是长江的复杂多样性,从青藏高原一路狂奔,穿刺横断山区、流经四川盆地、深切巫山、蜿蜒于两湖平原,缓缓向东注入东海,支流众多,流经群山,山高谷深;流经平原,水网稠密、河湖连贯,如此一来,明明是一条江,却有众多的名字。
湖北境内的长江有峡江、荆江之称,它在巴东县鳊鱼溪河口进入湖北,在黄梅县滨江流出湖北,在湖北蜿蜒了1041公里,其中宜昌南津关以上为长江上游,到九江鄱阳湖出口为中游。
长江之于湖北,有发电价值,前有葛洲坝工程,后有长江三峡工程,均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因为这里处于我国地势第二、三阶梯过渡区;有航运价值,长江之上至今船舶往来不绝;有供水价值,给两岸的人民提供自来水、工农业用水;有生态价值,江中沙洲、江边河滩、江外湖泊均是不可多得的湿地资源,而湿地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都是显而易见的。
长江还有凶险的一面,给湖北带来了洪涝灾害,1998年的洪灾仍历历在目,长江荆江段曾经“九曲回肠”,曾经有“地上河”出现,威胁着江岸人们的安全,但随着河道的截弯取直,加上修筑堤坝和大型水利工程,很大程度上遏制了长江的惊险。
汉江之于湖北
汉江也称汉水,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全长1577公里,在白河县将军河流出陕西进入湖北,在湖北流淌了920公里,最终在武汉龙王庙一带注入长江,以湖北丹江口、钟祥为节点,汉江有上、中、下游之分,湖北不仅拥有上游的一部分,还包揽了中下游。
汉江发源于秦岭南侧的山谷中,汉朝前的汉江之源要往西北方向上朔,通过天池大泽与西汉水连在一起,汉朝初年武都发生了大地震,堰塞了天池大泽,随着地形的变化,大泽消失,汉江在略阳一带被截断,西汉水成了嘉陵江的上游,刘邦的汉军能从汉中翻越秦岭进驻关中,后来的诸葛亮却失败了,其中的原因之一肯定与这变化有关,因为这直接影响了粮草补给。
汉江进入湖北后,北岸为秦岭余脉、南岸为武当山,一直到丹江口,这一河段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沿途峡谷、盆地交替,卵石、砾石、基岩组成了汉江的河床,因此建坝条件十分优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取水点——丹江口水库就位于这里。
汉江的流量虽然远低于长江,但同长江一样,汉江也给湖北带来了发电、航运、供水、生态价值,汉江中游的江汉平原部分是少雨区,没有汉水的润泽,这里就谈不上鱼米之乡。
同样的,汉江也有惊险的另一面,这些惊险集中在汉江的中下游,这是由于汉江中下游河段河床宽浅、水流趋缓、河道散乱、河曲发育,有些还是游荡型河道,中游地区就有 “高莫高于河沿,低莫低于山边”这样的谚语,下游则有“曲莫如汉”的说法。
江汉相遇与荆楚中心转移
一个是我国最大河流,一个则是我国最大河流的最大支流,当两江相遇,出现了、拆解了、消灭了云梦泽,形成了江汉平原和江汉湖群、诞生了鱼米之乡,还转移了湖北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地质研究发现,长江和汉江入古云梦泽的泥沙淤积和古云梦泽的解体至西北向东南发展,汉江三角洲地面以一定的斜率倾向东南,由此得出了汉江三角洲的范围,即以钟祥为顶点、以长江为南界、西南至沙市、东南到武汉的冲积平原就是汉江三角洲。